第(3/3)页 于谦问道:“属下听说,此次龙江船厂打造的战船,开始舍弃过往平底,而开始趋向于尖底了?” 朱瞻基笑着点头:“尖底更能适应海域航行,虽载货不必平底,但用于海战却远胜如今之宝船。” 此时的大明造船业,同样是屹立在世界之巅。 郑和的宝船队中,最大的宝船尺寸可达四十四丈长、十八丈丈宽(即146.67米长、50.94米宽)。 但因为工艺等问题,此时的宝船都是平底。 严格来说,并不适合真正的深海远洋航行。而且,船速缓慢。 尖底破浪,虽载货不如平底,但航速快,于海战追敌,无往不利。 想了想,朱瞻基又补充道:“大船定海,但针对倭寇,此次亦有小船快艇在建造。无论真假倭寇,于海面之上,是占有优势的。我们想要一劳永逸,除了人,所乘之战船快艇,亦要远超倭寇。” 海事,战船,于谦不懂,他晃晃脑袋,眼中忽然发出亮光。 “太孙,到了。” 于谦停下来脚步。 朱瞻基随着他的视线,看望过去。 只见这条僻静的巷子里,一座雅静的院门,正微微的打开着。 门上牌匾,上书‘思学堂’。 应当是于家,为这出别院取得名字。 于谦也已经解释了起来:“过往,属下便是在这里入族学,跟随家父读书。这些年,族学搬了地方,可这思学堂的名号,却是一直未曾取下。里面虽不精致奢华,但胜在雅致安静,周围并无闹事纷扰。” 众人再不停留,随于谦一同步入到着思学堂内。 一进到思学堂内,绕过影壁。 朱瞻基就看到,前院里面已经有几人早已等候多时。 为首的一名老者,带着一名中年男子,赶忙作揖施礼。 在他们身后的于府仆役们,则是跪了一地。 “老臣于文明,携犬子,于家仆役,参见太孙。”为首的老人,便是于谦的祖父于文明,虽已耆老,却很是健康,声音洪亮。 朱瞻基赶忙上前扶住老人,笑着说:“老先生洪武为官,乃是本宫的长辈,无须多礼。今次,因朝政俗事,叨扰贵府,还望老先生见谅。” 于文明忍着心里的舔犊之情,只是淡淡的看了近在眼前的孙儿于谦一眼,就拉着朱瞻基的手往里走:“老臣在钱塘,却时常听闻太孙虽然年少,却多有贤明之声远播,更是纵马南疆,仰我大明国威,老臣不想,竟然能在晚年之时,亲眼见上太孙一面,已是幸事。” 一旁的中年男子,不是旁人,正是于谦的父亲,一直幽居钱塘读书的于彦昭。 他在一旁脸色板正道:“我等听闻,朝廷命太孙总掌沿海灭倭之事,更要驾临我于家,无不激动,惶恐天家厚爱。” 朱瞻基要躲在于家,等王景弘归来,这个事情是一早就有锦衣卫,通传给于家的。 朱瞻基笑吟吟的:“伯父万不可这般说,于家忠心大明,更是为朝廷养育出于谦这等英才,该是朝廷要感谢伯父!” 一直因为是幼军卫经历,而心中揣揣的于谦,更在后面听到朱瞻基这样说,不由的稍稍松了一口气。 然而,于彦昭却是冷哼一声:“太孙这是要折煞于我这不成器犬子了,不过是仗着些机灵,窃据要职。” 一旁拉着朱瞻基往里走的于文明,稍稍慢了一些。 他儿子在训他孙子,虽然老爷子疼爱,但也不好当着太孙的面出口反驳。 朱瞻基则是笑了笑:“于谦若无本事,我又如何会将他带在身边?等再过两年,朝廷开恩科,我还等着看到他金榜题名!”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,于彦昭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。 其实,他方才那般贬低于谦,也不过是觉得于谦该是做正道才是。 对于于家来说,何为正道? 自然是科举仕途! 此时见太孙亲口说,要看到于谦科举金榜题名,同样是心中长出一口气。 见太孙给出了台阶,稳住了自己那个不思仕途的儿子,于文明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。 他笑着说:“听闻太孙喜好美食,今日听闻太孙就要驾临于家,老臣特意让人精心备好一席,以扫太孙路途疲惫。” 朱瞻基道:“老先生先请!” “请!” 第(3/3)页